最没价值的Meme币成了明星,Web3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本篇文章探讨了为什么在技术、政策、市场环境持续向好的背景下,Web3依然缺乏突破性应用。文章分析了监管不明确,尤其是SEC通过Howey测试对加密资产分类所带来的行业桎梏,同时解释了为何Meme代币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为明星资产。最后,文章展望了随着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可能出现的政策转机,以及未来Web3链上价值分配的新趋势,为读者提供了对下一个周期机会的前瞻判断。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过去一年,除了比特币和 Meme 代币有不错的表现外,Web3 其他赛道的项目表现平平。按理说,从技术角度来看,Web3 的基础设施已经越来越成熟,二层链、新公链的崛起足以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从政策角度看,比特币和以太坊 ETF 的批准已经表明机构和政府对 Web3 行业的态度开始转变;市场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期待从 Web2 转向 Web3。但即便如此,为什么我们依然没有看到具有突破性的应用出现呢?
政策不明确是最大瓶颈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策的不明确。长期以来,监管滞后、标准模糊使得加密行业发展陷入困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SEC 没有通过明确的立法为行业提供清晰的规则,而是用诉讼代替监管,拿着 1946 年诞生的 Howey 测试法案,对加密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谁被盯上就被归为“证券”,然后开出巨额罚单。按照 Howey 测试法,很多 Web3 项目只要涉及业务和实际应用,就可能被定义为证券。
什么是 Howey 测试?
Howey 测试是 SEC 判断某项资产是否为证券的核心依据,需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资金投资:投资者向某个项目或实体投入资金;
共同企业:资金被汇集起来,由一个共同的企业或目标管理;
利润预期:投资者期待从投资中获取利润;
由他人努力推动:利润主要依赖于项目发起人的管理或运营。
比如 SEC 对 Ripple 的起诉中认为,XRP 是一种证券,因为投资者期望通过 Ripple 的运营获利,而这种利润的实现依赖 Ripple 团队的努力。
为什么加密项目不愿意被定义为证券?
在 Web3 世界,大多数项目都不愿被归为证券,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合规成本高:被认定为证券后,项目方需要遵守严格的注册、披露和持续报告义务,这对初创项目来说负担太重。
限制流动性:证券只能在受监管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这会严重影响代币的流动性和市场需求。
冲突去中心化理念:加密货币的核心是去中心化治理,而证券身份要求由单一实体承担法律责任,与 Web3 的社区驱动模式背道而驰。
提高用户参与门槛:证券法对投资者资格有严格限制,普通用户可能无法参与,降低了项目的社区参与度。
潜在法律风险:如果项目被定义为证券而未合规,可能面临诉讼、罚款甚至关闭的风险。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项目不惜代价强调“去中心化”,甚至刻意避免让代币有任何实用功能,最终导致了“项目和代币两张皮”的现象。
为什么最没有价值的 Meme 成为了明星?
Web3 项目小心翼翼规避监管,导致许多有实际价值的项目无法落地,投资者也难以从项目中获得收益。而 Meme 代币这种几乎完全基于情绪和社区驱动的资产,反而因为其去中心化和不依赖实际应用的特性规避了证券定义,成为市场追逐的对象。这种“最没有价值的代币”却成为明星的现象,凸显了现行监管体系与 Web3 创新之间的矛盾。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机
这样的局面或许随着特朗普政府的上台会有所改变。从他家族参与 Meme 代币的发行,到其对创新产业的支持态度,都释放了对加密行业友好的信号。新的监管政策可能更加清晰、明确,并推动加密市场进入一个全新的“股息时代”。
未来,链上应用的价值共享范围有望显著扩大,越来越多的项目通过收入分享或国库基金模式与代币持有者分配收益。尤其在 DeFi 领域,协议可能直接将收入分配给用户,AI 和加密的结合也将探索代币销毁和价值积累的模式。
写在最后
当前,Web3 的发展受到政策不明确和监管滞后的严重掣肘,但技术、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增长却从未停止。我们相信,随着监管逐步明朗化,Web3 将迎来一次全新的爆发。在这个过程中,“去中心化”和“价值分配”可能是最值得关注的关键词,而这也可能为投资者带来全新的机会。
April 27, 2025